“好好休息,祝您早日康复!”是医院里患者最常听到的问候语。传统观念中患病总是与休息联系在一起。休息的医学术语叫制动,包括:卧床休息(各种伤病住院时普遍的措施)、局部固定(例如骨折或脱位后的石膏固定)等。休息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体力消耗,稳定稳定病情,促进疾病康复。然而休息并不总是有利于康复,这里要谈的就是休息的另一面。

心脑血管疾病---许多患者发病时都是在卧床休息的时候。孰不知卧床休息数小时后由于中心体液的转移,利尿作用加强,导致血容量减少,心输出量降低,血流减慢,血液黏滞度增高,使中风、心绞痛、血栓性脉管炎、静脉血栓发生或发作的概率明显增加。心脑血管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,与这些继发反应不无关系。许多患者担心体力活动会导致心肌破裂或加重心脏损害,其实吃饭、洗脸、刷牙、穿衣、缓慢步行等日常活动的能量消耗只比卧床增加20%~50%,而科学、适量的运动对心理和精神状态的调节作用,则是被动卧床休息和单纯药物治疗所无法替代的。


  呼吸疾病---许多人以为呼吸疾病发作时,卧床休息可以减轻呼吸困难。其实卧位时横膈上移,胸腔容积降低,体液容量增加,会导致水化和咳嗽不良。卧位同时加重了肺通气-灌流比例失调。正是由于这个道理,应鼓励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采用半卧位或坐位而不是平卧位。另外长期卧床还可导致肺炎和肺血栓的发生率增高,适当的活动则有利于增强抵抗力,降低发病率。


  骨关节系统---影响非常显著,尤其在人体的局部。骨骼生长和骨密度取决于施加在骨上的力。这就是为什么水中的鱼骨密度显著低于陆地上哺乳动物的道理。骨骼一旦失去外力作用,就会导致骨质吸收超过形成,因此出现骨质疏松。为此要保持骨质密度,适当的运动极为重要。关节软骨主要依靠承受压力来进行营养物质交换。如果关节长期不承受压力,关节软骨便会发生营养不良,从而造成软骨变性和关节功能障碍。


  肌肉萎缩和肌力下降是休息最常见的后果。休息2周以上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肌肉萎缩。健康人卧床休息1个月,肌纤维横断面积可减少10%~30%,两个月减少50%。肌力降低速率为每周10%~15%,35周肌力下降可达20%~50%。研究已经表明,卧床休息1天所导致的运动能力减退相当于老年人1年的运动功能衰退量。


  科学适当运动或活动是疾病康复的核心,但是过分运动也会损害健康。患病后是运动还是制动,如何“动”或“不动”,量要多少?需要根据患者病情区别对待,也就是常说的“因人而异,循序渐进”。动静相宜、物极必反,这个道理需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科学地把握和理解。